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作者:杨月
发布时间:2018/7/1 9:56:54 作者:禄口中心幼儿园 浏览量:1325次
【案例背景】
行为主义心里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个幼儿,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你想让他成为的人”,虽然后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华生提出的这个环境决定论过于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幼儿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吃早点的时间到了,我请小朋友们去卫生间小便、洗手、拿杯子准备吃早餐,叫到菠萝宝宝的时候,其他宝宝都去了,就看到欣欣依然坐在位置上,我又加大音量喊了一声“欣欣去小便、洗手、拿杯子”。她一听到我叫她名字,就立即把头低下来,两只手挡在额头上。看到这样子,我就走到她的身边,将她的手拿开,轻声又说了一遍“去小便、洗手、拿杯子了”。虽然我将她的手拿开了,但是她却把头低的更低,她低语:“哦”。
分析
欣欣的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她是在家跟着将近七十岁的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毕竟年事已高,精力和文化能力各方面都有限,只能说照顾好欣欣的生活,对于教育方面还是空缺的。欣欣在家经常跟着奶奶田里地里跑,接触到人和物也都有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她独自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时,她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分离焦虑,更多的还是怯懦。她害怕这一切她所不熟悉的人和事物,只有将头低着,用手挡着才能获得一点安全感。
片段二
午餐过后,主班老师带着小朋友出去散步了,我正在清扫地面。突然,听到卫生间传来一声“老师哎,我撒湿了,怎个搞啊”,我赶紧走过去看看,摸了摸裤子,然后给她找裤子换衣服。我问到:“你怎么尿湿的”。她说:“我又撒湿的嘞,回家给奶奶洗”。重点提的是,她的语言表达全是方言,就是俗话说的“老土话”,没有一点普通话的表达。
分析
2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们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或是其他人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并且,要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但是,欣欣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所生活的环境中接触到的都是“老土话”,所以就造就了她说的全是“土话”。很明显的可以听出,她的语言表达和其他幼儿有着明显的差别。
片段三
区域活动时,读书区的幼儿提出:“老师你可以给我讲个故事吗”?我说:“可以呀,你们选一本想听的故事”。这时候欣欣拿了一本《我的幸运一天》递给我。我一边讲着一边又提问:“你看,狐狸拿着大锅,你猜他要干什么”?欣欣立马接到:“它要吃小猪哎”。“这时候,小猪想了一个办法,狐狸先生我可是一只猪,我是很脏的,你难道不想把我洗香香了再吃吗”,我继续说着,“你看,狐狸先生是怎么做的”?欣欣边看图片边说着:“它在捡柴”。“捡柴干什么”,我问道。“给小猪洗澡”,她又立即接道。就这样她一边听着一边看图回答我的提问,一个故事讲完了。
分析
从这里可以看出欣欣有一定的看图说故事的能力。虽然只是用简单的短句表达,但是她是能够理解图意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平时,因为她常常低着头,没有和老师的眼神交流,也不经常进行语言表达,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她同所有孩子一样,都是有能力、有想法的,只是缺少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少耐心的指导与教育。我想如过
【教育措施】
1.和家长交流,引起重视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因此首先应和家长交流,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切身感受到自己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其他幼儿的不同,引起他们的重视。呼吁家长要留出时间多陪伴幼儿,多使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其次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引导家长有时间经常带幼儿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人和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的与人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2.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给幼儿提供表达的平台
幼儿入园后,教师经常和幼儿交流,谈论她感兴趣的话题,为她创造说话的机会。其次,鼓励幼儿说普通话,耐心倾听,尊重和接纳她的表达方式,给予积极回应,必要时给予补充,帮助她进行完整的表达。同时,对于她积极的表达和积极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使她能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其实每位幼儿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家长的爱和陪伴就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他们在里面生根发芽,老师的指导与教育如同他们所需的阳光和雨露,使他们茁壮成长。相信在我们用心呵护,用爱浇灌下,不久的将来他们定会绽放属于他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