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们一起玩儿吧 作者:张小庆
发布时间:2018/7/1 9:52:16 作者:禄口中心幼儿园 浏览量:1175次
案例背景
游戏是儿童的最普遍的语言,也是儿童存在的重要方式,儿童以游戏的形式拥有世界,与人交往、与世界对话。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尽情游戏,让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在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区域游戏是举足轻重的环节。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与物交往,而且也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着。即便是对于交往能力属于比较成熟的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经常会发生很多因为不会交往、不会协商而发生的矛盾,导致区域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豪豪是个性格活泼、比较有个性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最近他却“状况不断”在区域游戏时与同伴争吵,抢同伴的玩具,总是为一些琐碎的小事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最近大家都不愿与他玩了,而豪豪小朋友却无所谓的状态,依旧我行我素。
案例描述1:小朋友们期待的角色游戏开始了,他们各自进行着喜欢的游戏,慢慢走到表演区发现豪豪拿着麦克风左右摇摆,其他的孩子在那边叫唤着到我了,到我了,可是豪豪还在那忘我的表演着,看到我以后,大家都纷纷向我汇报情况,我便问豪豪:“一个人表演一个节目之后就轮到下一个人表演了,你怎么一直在表演呀?”豪豪手拿着话筒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唱的是最流行的歌,他们不会唱而且唱的没我好听,我还没有唱完呀。”他话音刚落,其他的孩子都有不高兴了,大伙纷纷说:“你唱歌才难听了,你自己唱吧,我们不和你玩了”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我问豪豪:“你喜欢唱歌才去表演区别人肯定也是这样,那如果别人像你这样拿着话筒不放一直唱,还说你唱歌不好听,你心里会不会难过?”他想了想,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案例分析:
在今天的游戏活动中,豪豪小朋友没有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该幼儿的行为比较的自我,没有考虑到其他幼儿的感受,而幼儿的自我意识普遍比较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利己”原则为先导,这是他们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故事、游戏等各种形式鼓励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别人,慢慢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案例描述2:友好地与同伴交往是孩子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决定帮助他,我发现豪豪小朋友很喜欢玩区域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于是我帮他特地设计了一个角色“摄像师”让他负责跟拍小朋友玩的所有区域,然后回来向我汇报,目的是让他观察同伴之间是如何友好共处的。有了这个任务豪豪小朋友便扛着他的“摄像机”出发了,等他每个区域都认真拍摄完以后,他向我汇报他拍摄的结果:“冰棒店里谁负责卖冰棒,卖了几根,谁又负责继续做冰棒供应顾客的需求;在建构区内谁和谁共同搭建了一座高大的楼房······”听他说完,我就这他的发现问了他一句:“他们在玩的时候开心吗?他们跟同伴是怎么玩的呀?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合同伴商量呀?”他摸摸脑袋想了想点点头。我继续说道:“和同伴之间多沟通多商量那游戏就会更有趣,下次你可以试一试”。他点点头,看到上次跟他吵架的天天在收拾积木,便跑上前跟他说:“我来帮你吧”。两人一起开心地收拾玩具,忘记了上次的争吵。
案例分析: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怎样交往和解决问题。对于豪豪小朋友的个性我们通常可以换一种教育方式,让他自己去亲身体验、观察、学习、模仿别人的行为可能是更适合他的一种方式。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脱离轨道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只需要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就能够帮助他们向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案例反思和制定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游戏又贯穿于幼儿生活的一日各个环节,而游戏又正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应当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并利用这一资源,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交往的意识,学习交往的方法,掌握交往的技能。 一、努力为幼儿创设可充分自由交往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学习、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 首先,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的良好常规。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的空间,增强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其次,教师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幼儿喜欢游戏,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幼儿面对矛盾冲突,她们往往喜欢请老师替他们解决问题。但幼儿应逐渐形成勇于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互帮互助,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活动区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有效场所,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教儿童”。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受进行。在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理解、宽松、合作的人际环境,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动区与同一组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可在不同活动区和不同的小朋友交往,有时是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的压力,幼儿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投入“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语言交往的迁移。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语言交往经验,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等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 区域活动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强化,而实现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活动区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区游戏后的集体评价有助于全体幼儿的普遍发展与提高。例如有一次我在活动后,向大家介绍某些幼儿的友好谦让行为,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之后,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经常有小朋友跑来向我说,自己是如何把玩具谦让给别人玩的。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